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导航 繁 体

新闻中心

当前位置:首页 >> 新闻中心 >> 一线资讯

从蓝图到通途 执匠心慰初心——遂大高速公路建设侧记

来源于:    作者:    日期: 2025-08-01 18:15:57            

  从赣南的崇山峻岭到沃野平川,遂大高速建设者们用四年时光,在127公里的山河间写下了“蓝图”到“通途”的答卷。作为江西高速公路网“10纵10横21联”中第九纵的关键一环,这条总投资约244.5亿元的交通动脉,不仅贯通了吉安与赣州的血脉,更以品质、创新、绿色、低碳为目标,铸就了这条穿山越壑的坚实通途。


  品质为基:让每一寸工程都经得起时间检验  “百年平安品质工程”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融入遂大高速每一方混凝土、每一段路基的基因。项目以“施工工艺标准化、工序控制精细化”为准则,从基础抓起,将品质理念贯穿始终。
  
  面对全线28处40米以上的超高填方,尤其是C1标72.3米的全省最高填方,建设者们用技术创新破解难题。上路床采用30厘米精铺层设计替代传统结构,提升路基顶面回弹模量,延长路面寿命;通过加宽填筑、设置填平区,既妥善处理弃方,又增强高填路基稳定性;32吨、36吨大吨位压路机碾压配合落锤强夯补强,让路基“坚如磐石”。隧道施工则诠释了“精致”与“安全”的平衡。“零开挖”进洞工艺被广泛推广,单洞口减少清表1200平方米、削坡2800立方米,不仅减少对山体的扰动,更缩短工期35天以上。围岩信息智能感知平台实时监测岩体强度、地下水等数据,结合数字建模自动匹配支护方案,让隧道掘进有了“智慧大脑”,“零塌方”成为现实。四年来,遂大高速还承担了 “国家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试点项目单位”,以及江西省发展改革委获批的 “阳明湖‘近零碳’服务区” 低碳零碳负碳示范工程、江西省交通运输厅获批的“生态敏感区隧道安全绿色建造技术科技示范工程” 等一个国家级、两个省级示范工程。


  创新为舵:以微小突破汇聚建设动能  创新,是遂大高速建设的“引擎”。项目建立起完善的创新机制,鼓励参建单位针对施工难题开展设备微改造、工艺微改进、工法微改良,形成了一批可复制、可推广的成果。
  
  A标三分部的“预制T梁顶板腹板整体式胎架”,将传统分开施工的两套胎架合二为一,每片T梁绑扎节省2小时和2名工人,这项“小发明”获得省级竞赛铜奖。C1标研发的“基于数字孪生的桩基成孔质量智能控制工法”,实现成孔质量自动监测和远程管控,单次定位节约4小时,荣获全国微创新大赛银奖。BIM+GIS技术的应用更是进一步推动“数字化”建设。通过全自动设计,项目完成了隧道零开挖进洞可视化交底、全线数字化模型交付,构建起“数字孪生”系统,节约管理成本和风险损失约5000万元。截至目前,项目已获40余项专利和微创新成果,其中国家级大赛4金6银1铜,32项专利证书。一个个“微创新”为遂大高速打造百年平安品质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撑,一个个“小改良”为遂大高速项目注入了澎湃动力。


  绿色为核:让工程与自然和谐共生  “来时青山绿水,走时绿水青山”,这是遂大高速对赣南生态的承诺。建设者们般精心呵护每一寸土地,让工程建设融入自然肌理。
  
  驱车行驶在遂大高速之上,沿途27座涉河涉湖桥梁横跨的河道,依旧保持着初见时的清澈。水下鱼群摆尾游弋,灵动的身影在澄澈的碧波中清晰可见。为守护这份自然本真,实现施工 "零污染",项目团队在全线布局泥浆处理中心,并创新性引入一体式可移动污泥处理车。通过对泥浆进行分离和固化处理,让改造后的污水处理设备效率提升十余倍,不仅累计缩短工时超2000小时,更节约成本200多万元。尤为值得一提的是,项目还首创 “花园式” 桩基施工工点标准化模式,打造出无污染的施工环境,成为高速建设中生态保护的生动注脚。道路两侧的 "百里生态景观长廊",是用 "微地形" 技法勾勒的自然长卷。项目既借鉴城市景观的精致风格,又充分考虑司乘人员 “快速阅览” 的视觉特点,深度结合地域特色、沿线环境及人文资源,依据地形地貌特征,对路侧取(弃)土区及道路两侧进行微地形规划,使取弃土区呈现高低错落的层次感,实现桥下空间与自然地貌的无缝衔接。大余西服务区、浮江互通区还引入了小微湿地概念,旱季形成疏林草甸景观,雨季则呈现涟漪水域生境,湿地绿道、生态净化塘分布其间,既发挥着净化水质、涵养生态的实效,又构成移步换景的视觉盛宴,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美学价值的双重绽放。如今,过往的施工痕迹已被植被覆盖,仅路边偶尔可见的标识牌,无声印证着曾有建设者以生态友好的方式,完成了这项艰巨的工程建设任务。


  低碳为要:铺就可持续发展之路  从建设到运营,低碳理念贯穿遂大高速全程。遂大高速项目多管齐下,探索出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发展的新路径。
    
  建设阶段,隧道施工减少爆破降低碳排放,淘汰落后设备控能耗;165万吨隧道洞渣加工成机制砂,7000吨废胎胶粉用于路面改性,利用废旧材料粉煤灰替代水泥减排量10000吨,让“废料”焕发新生;隧道动态设计平台根据围岩级别优化支护方案,每公里减少碳排放不少于700吨,3D摊铺系统精准控厚,进一步提高材料利用率。运营期的阳明湖服务区更将是“近零碳” 的生动注脚。5.05MW光伏电站搭配1.72MWh储能系统,25年可减少碳排放8.3万吨;太阳能灯具、全电厨房、智慧能源管理平台降低能耗;600立方米雨水储存池可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。此外,隧道智能调光系统根据车流量调节照明,每公里年节电30%,实现环保与效益双赢。
  
  四年奋战,蓝图终成通途。建设者将品质铸入每方混凝土,以创新攻克道道难关,用绿色守护绿水青山,凭低碳铺就可持续之路。这条高速,不仅是连接赣湘粤的黄金通道,也在赣鄱大地上书写了新时代交通建设的责任与担当。

分享到:

友情链接:
中国文明网南昌站
南昌文明网
纪委监督举报邮箱:jxgg6243447@sina.com
地址: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九龙湖风顺东街666号 邮编:330108

赣公网安备 36010302000208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