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开工令一声令下,遂川至大余高速公路建设项目(以下简称为遂大项目)的13家施工单位、4个总监办闻风而动,于1月上旬跑步进场,正热火朝天地开展驻地及其它大临设施标准化建设。项目办纪委以党建促工建,狠抓党风廉政建设,创新廉政教育方式,一体推进不敢腐、不能腐、不想腐。
利用当地红色资源进行廉政教育
遂大项目A段位于红色资源丰富的遂川县、上犹县境内。1927年10月24日,毛泽东在遂川县荆竹山宣布了工农革命军的三项纪律,次年4月又宣布了工农革命军的《三大纪律六项注意》,这都是军歌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》的最早雏形。别小看这几条纪律,对人民军队和革命事业的发展、对统一全军纪律,加强部队的思想和作风建设都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守住廉政建设底线,必须将纪律挺在前面。因为一旦突破纪律,就会滑向违法犯罪的边缘。A段各参建单位深刻认识到,这段红色历史是加强纪律教育,扎牢制度笼子,规范权力运行的好教材,故将《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”的由来》制成展板,摆在党员活动室的醒目处,供项目部党员、员工学习,牢记于心,外化于行,时刻以工农革命军为榜样,增强纪律性,自觉遵守上级有关廉政建设规定和遂大项目参建人员行为规范“十不准”。
结合地域文化进行廉政教育
遂大项目办驻地设在崇义县城内。崇义是王阳明在赣任巡抚时于明正德十二年(1517年)冬置县,借“崇尚礼义”取其名。巡抚八年,王阳明立德、立功、立言,是清廉的模范,为民的楷模,“知行合一”的倡导者、践行者。项目办纪委结合这一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,在自建的廉政教育室大门两旁,摆放着当年抚院门前“求通民情”“願闻己过”两只木箱的复制品,还镌刻了一幅对王阳明“知行合一”作了最好诠释的对联:心中有良知、行为有担当。
明正德年间,朝廷赋税繁重,百姓怨声载道、叫苦不迭,县衙经常被百姓挤得水泄不通。王阳明任巡抚后,屡次为民请命,下定决心,将衙堂上的“肃静”“廻避”两块牌子撤掉,换成“求通民情”“願闻己过”两只木箱,以示倾听百姓呼声、接受百姓批评、为民排忧解难。
这求通民情,就是要和百姓情相通,敞心扉,广开言路;这愿闻己过,就是在民情相通后,再从群众的心声听取过失所在,避免以后再犯类似错误。这也是新时代党员干部的重要职责,新时代对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基本要求。项目办纪委复制两只木箱,既是对王阳明的敬仰与纪念,更是勉励大家廉洁自律、心系群众、奉公守法。
借鉴古代优秀诗词进行廉政教育
崇义县是全国十大竹乡之一,这里的竹文化十分发育。县里一重点中学,将12座大楼分别以崇、学、知、行等12个字,辍上“竹楼”而命名,比如崇竹楼、崇学楼等。各中、小学在校园内栽种了很多竹子,寄望学生们品德、学业,像竹子一样“节节高”。
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饱含着不一般的含义。它,四季常青,标志着青春永驻、生命顽强;它,节节空心,代表了虚怀若谷的品格;它,枝弯不折,是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;它,生而有节,是正直清高、高风亮节的象征。
项目办纪委组织人员从浩瀚的古代诗词中,精选出刘禹锡的《庭竹》、徐庭筠的《咏竹》、王安石的《咏竹》、郑燮的《竹石》,配上国画,加以点评,制成条幅,挂在廉政教育室中,旨在欣赏古诗词的同时,借竹咏廉、以竹颂廉、用竹传廉、似竹践廉,引导员工做人如竹,保持廉洁,远离腐败。
形式多样的正面教育,起到了“润物细无声”的效果,更是从中汲取到一体推进“三不”的无穷力量。全体员工守廉、践廉,明白什么事可以做、什么事不能做,干净做事,牢守底线,不让吃喝送礼歪风变异回潮,为遂大高速建设营造遂民崇信、风清气正的环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