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张农村风光照,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!画面中,朝阳初升,村舍镀金,蓝天、白云、青山、绿水、新村、小楼、白墙、红瓦,倒映在一口大大的月形池塘中,明丽、悦目;展厅中,人们纷纷发出赞叹:哇!《菱塘,全国文明村》,好美!
菱塘,一个很普通的村名,于我,却是刻骨铭心的!那是个偏僻、贫穷、落后的山村,现在竟然一跃成为全国文明村,这照片背后,有着怎样的故事啊?
二十世纪八十年代,师范毕业的我分到菱塘教书,菱塘是王桥最大的自然村,近四百户陈姓居民据说是著名的义门陈后裔,因人口数量之大而独立成村委会并设小学。
初次报到就给我个措手不及,那天接应我的村干看我脚穿高跟鞋就惊诧:“这个鞋想去菱塘?搞不好是要打赤脚的哟!”自觉此前已做足了扎根山村的功课,行囊中带着干粮、防虫药、手电筒,那种未雨绸缪的自得还没来得及褪散,这问话,就给我个猝不及防。
去菱塘只有一条山路,晴时灰土飞扬,可把行人眉毛头发染成尘色,雨时泥泞不堪,常常交通中断,当地人戏谑“狗走都会跌断脚”。此时正是雷雨过后,我的心顿时一紧,咋办?"我用自行车载你吧”,我只好背着行囊坐在村干部的自行车后座,开始了菱塘村的新征程。吱吱嘎嘎的载重自行车驶离公路后,我发现还是过于乐观了。说是路,其实也就是一条稍微平整点的山路,坑坑洼洼,泥泞不堪;车轮被石块硌得闪转腾挪起伏跳跃,人被颠得五脏翻腾;这样走走骑骑,心爱的高跟鞋,像细桩插进泥土,深一脚,浅一脚,来到菱塘村。
山村古樟丛生,树上摇曳着附生的藤蔓,潺潺的溪流从山涧穿村流淌,汇聚至几口大塘,长出满池菱角。因为没有出路,这里积贫积弱,民风剽悍,与邻村争田争水,打打杀杀出了名。接应我的村干部家,也是土墙土屋咧着大口,唯一富有的是狗多,一进村,最先开启欢迎仪式的是狗,汪汪叫,大有“犯我地盘者,虽远必诛”的气势;直到主人呵斥,那不怀好意的狗才悻悻罢休;说起来真好笑,送我出村的也是狗,一只又一只摇尾欢随。
来到村小“认亲”,校舍与想像大相径庭,几间砖瓦搭就的教室非常简陋,阴暗潮湿,教师宿舍集办公住宿厨房于一身,没有食堂没有商店啥也没有,吃饭自已解决。前任女教师,分来时热爱教学喜欢孩子,但是,白天放学要做饭种菜,夜晚黑暗孤独难熬,死水一潭的闭塞环境,把恋爱对象都吓跑了,坚持三年之后,含泪辞职,走下讲台,走向沿海。走在疙疙瘩瘩的路上,想到前任的命运,我“啪哒”打了个大大的咧跙,高跟鞋再也支撑不住了,鞋跟生生折断,不知是脚痛还是心痛,眼泪一下就啪嗒掉下来。一到家就忍不住向父母哭诉菱塘之行,听得父母伤心叹气,最后忍痛决定,不准我去菱塘教书。 十多年的书难道就这样白读了?我的放弃震动了分配在城郊教书的同学陈晓凌,他挺身而出,毅然与我互换。几年来,想到同学晓凌行走在菱塘的山路上,肩背手提去赶集买菜,夏天猪肉捂到变味、冬天豆腐冻成冰渣,一介书生种菜煮饭,就止不住眼眶潮湿,特别是听说他一时没找到对象,更是无颜面对。
菱塘的贫穷落后,深深地触动了一个人,带着重托上任王桥镇党委书记的陈爱龙,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,发誓要改变菱塘旧貌。
“再穷不能穷教育”!菱塘村在最好的位置建起新校,开起了小食堂,学生也备有午餐吃了。二年级学生陈梦圆,因为父母长年外出打工成为留守儿童,且父母感情不和闹离婚,丢下她不管,只能跟着爷爷,可怜爷爷又因病致残,女孩根本无心读书,陈晓凌老师课外交心聊天,“一生一策”感化,让其再次回到学校,孩子成绩越来越好,她还以“小手拉大手”形式,让家长对教育扶贫政策人人知晓,在陈晓凌老师的保学中,菱塘的孩子纷纷走出菱塘梦圆大学。
扶贫先扶智!书记带头蹲点走访菱塘,一看房,二看粮,三看劳力强不强,四看有无读书郎,五看有无病人在卧床;依靠德高望重的老党员、村支书陈贵元,大力推行精神文明实践建设,为贫困户建档入卡结对帮扶,40岁的陈年仔是村里最冇用的老实人,因父亲长年卧病在床,穷得叮当作响,加上身无一技之长而打光棍,陈书记亲自圈点,支助培训他养殖七彩野山鸡,忠厚勤奋的年仔慢慢成了养殖能手,娶了媳妇生了娃。
有用人能致富,“停当人”有感触,自觉聪明的陈有才眼红心热,他的外号叫“打师”,一贯好吃懒做投机取巧,吃饭也不付钱,有时还强买强卖,对问债人非打即骂,污言秽语从不文明,看到那么多贫困户纷纷成为脱贫奋进之星,触及灵魂,转变思想,跟着村民们一起,利用菱塘资源优势发展绿色产业,养泥鳅、种莲藕,其中的地域特产花果芋,美名远扬,成为发家致富的香饽饽。
“打师”竟然成了脱贫奋进之星,村民都说服服服,脱贫干部有本事;扶贫干部们又趁热打铁,在村里设立了道德红黑榜、致富光荣榜,忠孝榜,移风易俗理事会等,极大地弘扬了社会正气,菱塘人勤劳致富、婆媳互敬、尊老爱幼,蔚然成风,菱塘村开始富裕而文明了。
要致富,先修路!菱塘不仅把原来的山路变成了宽敞的水泥大路,还修了几条通余江和邻村的大路,从此,农副产品似潮水,车马奔腾通财路,家家户户齐奔富,夸赞爱龙好干部。
初识陈爱龙,是我参加"公益摄影进万家”来到王桥,拍摄王桥镇政府心打造的清湖景区,路经草药产业扶贫基地,劳作的人群中,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很特别,他头戴草帽,满头大汗地指点着,当地百姓与他非常亲近、随便,那眼镜书生的一举一动都在告诉我,他在当地非常熟络,那天正是周日啊,没想到他就是陈书记。 回到王桥街上,又看到陈书记,这次他一改常态在骂人:共产党对你这么好,你还要去信什么神啊?他能像共产党一样给你修路盖房?有本事叫他给你医保五保?说了多次还不听!宣传员,你去把他的神堂封了,再在墙上写标语,治贫先治愚,扶贫先扶志。
这书记厉害呀!我刚发出感叹,立即就有人说,还有更厉害的呢,他可以把一个打架出名的贫困村,变成全国文明村。
此时的菱塘,宽阔的水泥路长驱直入,两边青山绿树葱茏,一到村口,一块霸气的大理石写着醒目的红色大字:全国文明村菱塘。岁月流转,那落后的山村已在时光里湮灭;崭新的菱塘旧貌换新颜!栋栋新房鳞次栉比,庭院花草蜂飞蝶绕,白墙点缀精美墙画,24节气、礼义孝廉信,文明爱国等内容,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特别吸引眼球的是宣传栏上的好人好事、致富能手、脱贫光荣户;广场上,老人在健身器上锻炼玩耍,电商、公厕应有尽有,五保户全部住进政府盖的新房。已是校长的陈晓凌早已等候在村民活动中心,久别重逢,晓凌发出了爽朗的笑声:"你看,我现在好着呢,这里好着呢!”村民们不无骄傲:你看看这景色、这房子,我当年结婚都没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呀,"国家好啊!共产党好啊!我们王桥镇的总设计师陈爱龙书记真个好啊!”又是陈爱龙?这个常常被百姓念叨的书记,很想近距离接触,于是向村支书陈贵元提出想见见他,支书转身在一旁打了一通电话,然后告知大家,陈书记会抽空来菱塘陪大家吃中饭。
中午,村支书家里的菜上桌,却不见陈书记,12点已过,还不见身影,菜凉了,人饿了,怎么还不来呀?陈书记来电叫我们别等,忙完马上赶来;快中午1点了,菜吃得差不多了,只见陈书记急匆匆来了,端起碗就狼吞虎咽,一边致歉一边看手表,等他放下筷子,我想问问菱塘村的致富经,陈书记来不及回答,却被一个电话唤走了……
望着陈书记匆匆忙忙离去的身影,告别陈晓凌校长,我看见了脱贫路上的一座座高山!难怪五保户陈有义说:送米送油贫困户,不如给个好干部!于是,崭新的菱塘声名鹊起,摄者纷纷用镜头摄下美景,咔嚓咔嚓的快门声中,《全国文明村菱塘》的风光照,在抚州市建国七十周年影展上,成为一颗耀眼的新星。(架桥站邹淑婷)
网站备案:赣ICP备14001627号 江西省高速公路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抚州管理中心 地址:抚州市临川区迎宾大道1288号 邮编:344100 纪检监督举报邮箱:fzglzxjw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