义门村位于德安县车桥镇东南部,距离县城55公里,拥有“七山半水半分田,一分道路和庄园”之称。每到春天,漫山的绿意犹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映入眼帘。
3年前,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被江西省列入“十三五”贫困村。这里交通闭塞,国道、省道、县道均不通过该村,公路、水利等基础设施也不完善。村组集体收入靠上级转移支付,村级经济非常薄弱,村里人才、信息、物资等资源匮乏。
2015年8月,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迎来了江西省高速集团的定点帮扶。2017年11月,义门村被评为“全国文明村”。在这场扶贫攻坚站中,江西省高速集团不忘初心,多措并举,用实干“力度”托起扶贫“温度”,演绎了扶贫攻坚的“高速”解法。
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迈好扶贫“第一步”
改善义门村基础设施条件是做好扶贫工作的第一步,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。江西省高速集团多次开展实地调研,精心谋划,积极整合各类项目、资金,加大对义门村公路、水利、亮化等基础建设项目的投入。2015至2018年,江西省高速集团共投入资金471.12万元,完成水利工程8项、公路工程8项、亮化工程4项、房建工程8项。其中,维修水库5座、河道清淤拓宽2.7公里,新建小桥3座、河道水闸4处;建组级公路3.48公里,加固拓宽机耕道5条,并统一了民房外观。
如今,义门村入户路达到百分百,亮化率达到百分百,95%以上的农户家都修建了水冲厕所。宽阔平坦的水泥路,整洁亮丽的院落,园林般的休闲广场、高大明亮的路灯、旱涝无忧的灌渠、安全畅通的桥涵、粉刷一新的墙面……使得义门村整体面貌焕然一新,一个幸福美丽的新义门从此诞生。
抓党建聚合力 按下扶贫“快进键”
基层党建是打好脱贫致富站的重要保证。江西省高速集团瞄准脱贫攻坚“靶心”,创新探索,把党的政治优势、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脱贫攻坚的“红色引擎”,增强了对脱贫攻坚的引领,为扶贫攻坚注入了更强的动力,加快了扶贫攻坚的进程。
为此,江西省高速集团党委与义门村党支部结对共建。三年来,共组织了6期党员学习及4期技能培训,培养了村组干部4人,培养“双带”型村组干部2人,帮助发展党员1人、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人,帮助建立村级工作制度9项,提升了脱贫致富能力和整体文化素质,加强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。
此外,江西省高速集团出资建设了富有书香氛围的“家风堂”。 “家风堂”建有家规学堂、家训调处室、家法资料室、家风茶叙角等五大功能区,建筑面积达500㎡。其目的是让党员领导干部廉洁齐家,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。让村民学习村规民约,达到用义门良好家风来教化村民,通过兴家风,淳民风,促社风。其中,家风茶叙角是平时党员群众聊家风、谈村务管理的地方。据悉,义门家风学堂起源于我国最早的书院,在唐宋时曾鼎盛一时,颇得声名。
匠心打造扶贫产业 开启扶贫“加速度”
产业扶贫“拔穷根”。3年来,江西省高速集团坚持“输血”与“造血”相结合,在产业扶持培育上下功夫,大力发展食用菌、光伏、苗木、旅游等产业。
3年来,江西省高速集团共投资64万元发展产业。其中,在原有1座光伏发电站的基础上再建了1座50千瓦的光伏发电站,成立东塘河食用菌合作社、“心连心”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及义门连心农业专业合作社,并协调有关单位在义门村签订了农副产品及苗木购销协议,为义门村的食用菌、苗木、农产品等寻找了一条长久的销路。义门村产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,食用菌种植量在原有产量上翻了一番,苗木也由原来的80亩发展到了200亩,光伏发电站每年也有9万元的收入,全村35户贫困户全部得到了产业的分红,义门旅游公路也建成通车。这些产业的发展,不仅促进了贫困户增收致富,也为村集体经济壮大和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,集团帮扶义门村走出了一条产业致富路。
党的十九大指出,扶贫攻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,更是一项长期积累的问题。在扶贫这场战役中,江西省高速集团将不忘初心,砥砺前行,用智慧和辛勤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助力。